联系我们
联系人:樊小姐
电话:13632684290
QQ:2851831786
邮箱:fanxiaoJu@symdz.com
联系人:卢先生
电话:13825216290
联系人:卢先生
电话:13603024766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京东路48号楼501室
储能连接器市场爆发在即,2024年全球需求或将突破千亿规模,谁将主导行业新格局?
时间:2025-11-19来源:深扬明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新能源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储能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储能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储能连接器,也悄然成为产业链中备受关注的细分赛道。据权威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储能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一场围绕技术、产能与市场主导权的激烈角逐正在上演。
储能连接器:小部件撬动大市场
储能连接器是储能电池系统中用于电能传输的关键接口元件,承担着电池模组、电池簇与储能变流器(PCS)之间的电力连接与信号传输功能。尽管体积小巧,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效率。尤其是在高电压、大电流、频繁充放电的工况下,连接器需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耐热性、抗腐蚀性及插拔寿命,对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
近年来,随着电化学储能装机量快速攀升,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在电网侧、用户侧及新能源配套储能中的广泛应用,储能连接器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根据GGII(高工产研)数据,2023年全球储能系统新增装机量已突破60GWh,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200GWh。按每GWh储能系统平均需配备价值约1.5亿元的连接器计算,仅新增装机就将催生数百亿级的连接器市场,叠加替换与维护需求,2024年全球储能连接器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需求爆发背后的三大驱动力
推动储能连接器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驱动全球储能部署提速。 欧美国家纷纷出台可再生能源配储政策,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印度、澳大利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也在加快储能项目落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带动储能系统建设热潮,进而拉动上游核心部件需求。
二是技术迭代催生高端连接器需求。 随着储能系统向高压化(如1500V系统)、大容量、模块化方向发展,传统低压连接器已难以满足要求。液冷系统普及更对连接器的密封性、绝缘性和温控能力提出新挑战。具备高防护等级(IP68)、高载流能力(≥600A)、支持快速插拔的智能连接器成为主流趋势,技术壁垒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附加值。
三是安全标准趋严倒逼产品升级。 近年来全球多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引发行业对系统安全性的高度关注。连接器作为潜在的故障点之一,其可靠性被置于更高优先级。UL、IEC、TUV等国际认证体系对连接器的耐压、温升、机械强度等指标提出更严格要求,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
格局未定,谁能脱颖而出?
当前,全球储能连接器市场呈现出“外资主导、本土崛起”的竞争格局。以德国Lumberg、瑞士COMAN、美国Amphenol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尤其在欧美大型储能项目中拥有较高的品牌认可度。
然而,随着中国储能产业链的成熟,一批本土企业正迅速崛起。以中航光电、瑞可达、沃尔核材、航天电器、永贵电器等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依托强大的制造能力、成本优势和贴近客户的服务响应,在国内市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例如,瑞可达已为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提供定制化连接解决方案;中航光电凭借军工技术积淀,在高可靠性连接器领域形成独特竞争力。
此外,部分企业开始布局智能化连接器,集成温度、电压、接触电阻等传感功能,实现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进一步提升系统运维效率。这种“连接+感知+控制”的一体化趋势,或将重塑行业竞争边界。
未来展望:技术、生态与全球化
展望未来,储能连接器行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的性能比拼,而是延伸至技术研发、供应链协同、全球化布局和生态整合能力的全面较量。
一方面,材料创新将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如采用新型导电合金、高分子复合材料、陶瓷密封技术等,有望在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将通过纵向整合(如自研端子、外壳、密封件)和横向拓展(覆盖光伏、电动车、通信等领域)构建多元增长曲线。
更重要的是,谁能率先建立全球服务网络,深度嵌入国际主流储能系统集成商的供应链,谁就更有可能主导行业新格局。
可以预见,随着2024年千亿市场的开启,储能连接器将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衡量储能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标尺。在这场关乎能源未来的竞赛中,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中国新锐,唯有坚持技术创新、品质为本、全球视野,方能在变革浪潮中赢得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行业篇章。






